前 言
本规范系根据建设部建标[2003]102号文《关于印发“二OO二~二OO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、修订计划”的通知》(建标[2003]102号,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管,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,对原国家标准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》GBJ14-87(1997年版)进行全面修订。
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:增加水资源利用(包括再生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)、术语和符号、非开挖技术和敷设双管、防沉降、截流井、再生水管道和饮用水管道交叉、除臭、生物脱氮除磷、序批式活性污泥法、曝气生物滤池、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、污泥处置、检测和控制的内容;调整综合径流系数、生活污水中每人每日的污染物产量、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间距、土地处理等内容;补充塑料管的粗糙系数、水泵节能、氧化沟的内容;删除双层沉淀池。
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,必须严格执行。
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,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具体管理,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。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与补充的建意,请将相关资料寄送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》国家标准管理组(邮编200092,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),以供修订时参考。
本规范主编单位、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:
主编单位: |
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|
|
参编单位: |
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|
|
|
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 |
|
|
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|
|
|
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 |
|
|
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 |
|
|
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 |
|
|
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|
|
|
合肥市市政设计院 |
|
|
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|
|
|
哈尔滨工业大学 |
|
|
同济大学 |
|
|
重庆大学 |
|
主要起草人:张 辰(以下按姓名笔划为序)
王秀朵 |
孔令勇 |
厉彦松 |
刘广旭 |
刘莉萍 |
刘章富 |
刘常忠 |
朱广汉 |
李 艺 |
李成江 |
李春光 |
李树苑 |
吴济华 |
吴喻红 |
陈 芸 |
张玉佩 |
张 智 |
杨 健 |
罗万申 |
周克钊 |
周 彤 |
南 军 |
姚玉健 |
常 憬 |
蒋旨谨 |
蒋 健 |
雷培树 |
熊 杨 |
1 总 则
2 术语和符号
2.1 术 语
2.2 符 号
3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
3.1 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
3.2 雨水量
3.3 合流水量
3.4 设计水质
4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
4.1 一般规定
4.2 水力计算
4.3 管 道
4.4 检查井
4.5 跌水井
4.6 水封井
4.7 雨水口
4.8 截流井
4.9 出水口
4.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
4.11 倒虹管
4.12 渠 道
4.13 管道综合
5 泵 站
5.1 一般规定
5.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
5.3 集水池
5.4 泵房设计
5.5 出水设施
6 污水处理
6.1 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
6.2 一般规定
6.3 格 栅
6.4 沉砂池
6.5 沉淀池
6.6 活性污泥法
6.7 化学除磷
6.8 供氧设施
6.9 生物膜法
6.10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
6.11 污水自然处理
6.12 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
6.13 消 毒
7 污泥处理和处置
7.1 一般规定
7.2 污泥浓缩
7.3 污泥消化
7.4 污泥机械脱水
7.5 污泥输送
7.6 污泥干化焚烧
7.7 污泥综合利用
8 检测和控制
8.1 一般规定
8.2 检 测
8.3 控 制
8.4 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
附录A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
附录B 排水管道和其它地下管线(构筑物)的最小净距
附录C 本规范用词说明
点击下载